根据六大国有银行年报数据显示,截至2024年末,六大行资产规模近200万亿元,较上年末增长7.87%,各项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增长9.08%,信贷扩张步伐稳健。其中,工商银行、农业银行和建设银行资产总额超过40万亿,较上一年分别增长 9.23% 、8.44%和5.86%;
六大行营收合计收入3.52万亿元,同比下降0.28%,归母净利润合计1.40万亿元,同比增长1.78%。
(放大查看)
2024年,工商银行实现收入8,218.03亿元,建设银行和农业银行营业收入为7,501.51亿元和7,105.55亿元,中国银行实现6,300.90亿元,邮储银行和交通银行分别为3,487.75亿元和2,598.26亿元。
归母净利润实现全员增长,农业银行实现2,820.83 亿元的归母净利润、4.72%的增幅;中国银行、交通银行分别实现 2,378.41 亿元、935.86 亿元的净利润,同比增长 2.56% 和 0.93%;建设银行和邮储银行则分别增长 0.88% 和 0.24%。
资产质量方面,邮储银行不良率略升,但依然保持 0.90% 的行业最低,其余五家银行不良率均略有下降,整体风险管控能力持续增强。
用户规模攀升,个贷结构分化
2024 年,六大行在零售领域持续发力,个人客户数量稳步增长。农业银行实现 8.8 亿用户的规模,建设银行和工商银行收获7.70亿和7.66亿用户。
六大行个人资产管理规模合计 103.69 万亿,较上年增加 9.67 万亿;
(放大查看)
手机银行活跃度成为新的竞争焦点,农业银行手机银行用户增幅突出为9.57%,邮储银行月活增幅表现亮眼为 18.07% ,各家均展现出强大的数字化运营能力。
个人业务收入层面来看,农业银行收获 3,895.53 亿元的营收、6.86% 的增幅;建设银行和工商银行分别实现 3,737.74 亿元和 3,248.82 亿元。值得注意的是,邮储银行个人业务收入占比依然最高为 69.57%。
(放大查看)
截至 2024 年末,六大行个人贷款余额达 40.2 万亿元,较上年末增长5.34%,其中农业银行个人贷款余额增幅9.36%达到88,142.12亿元,直追建设银行。
个贷结构呈现分化格局,住房贷款持续收缩,消费贷和经营贷继续增长。
六大行个人消费贷(不含信用卡)成为增长引擎,余额较上年末增近 6,000 亿。交通银行个人消费贷款3,302.60亿元,较上年末增长90.44%;农业银行4,763.91亿元,较上年末增长39.76%;工商银行较上年末增长28.3%即4,211.95亿元;建设银行个人消费贷5,278.95亿元,较上年末增长25.21%,邮储银行个人消费贷6,138.53亿元,较上年末增长17.88%,全部实现双位数增长。
(放大查看)
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信用卡贷款余额同样实现双位数增长,建设银行信用卡贷款余额首位突破万亿元。
个人经营贷也有不小的增长。农业银行较上年末增长34.96%(2024年农业银行将农户与非农户的个人经营贷数据合并),建设银行较上年末增长31.41%,工商银行和交通银行分别增长24.56%和20.39%,邮储银行个人经营贷较上年末增长10.42%。
不良抬头,资产压力渐显
再来看下个人消费贷不良率。截至2024年末,工商银行个人消费贷不良率为2.39%,在2023年这个数字为1.34%;建设银行个人消费贷不良率为1.09%,较上年末上升0.23个百分点;农业银行个人消费贷不良率为1.55%,较上年末上升0.51个百分点,邮储银行和交通银行的消费贷不良率分别从1.81%和1.45%降至1.34%、1.12%。
(放大查看)
从上边数据趋势来看,近几年个人消费贷款规模持续走高,各行在扩大放贷规模、抢占市场的同时,与之相伴的是不良余额呈显著上升态势。
根据近期银登中心的公开数据,全市场挂牌不良贷款规模中,个人不良贷款转让金额占总体7成有余,在个贷不良市场中,个人消费贷款以72.4%的占比(268.2亿元)占据绝对主导,信用卡透支、个人经营贷分别占14%和13.5%。消费贷不良的平均折扣率(3.8%)和本金回收率(6.5%)均低于个贷整体水平(4.1%和6.9%),可见消费贷回收难度较大。
在市场竞争和政策导向下,大行凭借资金成本低、风控能力强,敢于将消费贷利率降至行业最低,暂时抢占规模增长点,但依赖“利率战”的模式不具备可持续发展性,可能会导致低利率吸引部分高风险客户,压缩利润的同时加剧风险敞口。
国家监管多次提及消费金融提振举措,要求金融机构增加消费金融供给,开展个人消费贷款纾困,目的在于促消费、拉经济,希望看到更丰富的金融产品,拓展更具有创新性的业务场景,打造更多差异化的服务策略,来满足金融消费者的融资需求,同时提升金融服务质量,实现稳健发展。
致力于分享最及时的金融行业资讯
企业信息共享互动平台